韩继钧 博士

HanLab 团队负责人

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   校聘副教授 | 硕士研究生导师

2004年在南方医科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(医学影像方向)学士学位。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,师从陈武凡教授,研究方向为术中引导超声聚焦磁共振(MRgFUS)射频线圈设计。该方向主要围绕电磁理论解决磁共振射频线圈的设计与优化问题,提出了全新的射频线圈结构及术中磁共振线圈的设计方法。201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,在邱本胜教授团队中担任研究助理,负责磁共振射频线圈的开发。之后于2013年随邱本胜教授团队转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,担任助理研究员,继续围绕磁共振射频场领域开展研究,包括磁共振引导射频消融手术系统、磁共振引导小动物介入手术系统研制。2015年攻读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,研究方向为人体组织电特性测量,主要围绕磁共振电特性成像(MR-EPT)技术,实现人体电特性的无创定量成像。2017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Feng Liu课题组,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访问,合作课题继续围绕磁共振电特性测量技术,深入研究了MR-EPT的电磁理论基础和实现算法。2018年,对新兴的基于磁共振水定量的电特性成像(MR-wEPT)技术产生浓厚兴趣,系统性地开展了随机噪声、B1场不均匀性对MR-wEPT重建性能评价的基础研究,与50余例人体脑部成像的临床研究。

2021年,进入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,担任校聘副教授,研究方向为面向健康与临床应用的生物电磁测量与成像技术,包括生物组织电特性测量与成像方向、磁共振射频电磁场方向,以及在上述研究方向基础上的应用开发等。教学方面:目前承担《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》、《医学图像可视化》、《模拟电子技术基础》、《专业导论(双语)》等多门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,2022年获学院“课程思政教学比赛”一等奖、“青年教师教学竞赛”二等奖,2023年获“安徽医科大学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”二等奖。科研方面:至2021年入职至今,初步完成实验室平台建设,目前拥有网络分析仪、电磁仿真系统、磁共振电磁场-SAR测量系统、高性能医学图像服务器等高端设备,发表论文1篇(JCR Q1, IF=7.099),申请发明专利7项(均进入实质审查阶段),软件著作权授权1项,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。学生学科竞赛方面:以教学科研为依托,以“本科生导师制”为抓手,转变思想、建章立制,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及学科项目,荣获2022年“本科生导师制优秀导师”称号。入职至今,指导学生获得校级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”1项,5+3专业“早期接触科研”训练计划项目1项,2022年“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”1项,指导研究生参加2022年“琦元”研究生学术创新分论坛口头报告获一等奖(第一名),2022年安徽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竞赛三等奖,第二届“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大赛”优秀奖,1名学生收到国际磁共振大会(ISMRM)口头报告邀请,2名同学在2023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做口头报告,并获得优秀青年论文奖。学生工作:目前担任2021级医学信息专业103班班主任,任职期间,不断推进班级专业思想教育、学习方法指导、班风建设等方面的学业指导工作,有目的地筹划、组织、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、学业交流、思想文化等活动。2022年荣获安徽医科大学“优秀班主任称号”。

任印豪 硕士研究生

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   2022级电子信息专业

研究方向:磁共振射频电磁场

在研项目:2023年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(主持)

叶纯友 硕士研究生

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   2023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

研究方向:磁共振射频电磁场,磁共振电特性成像(MR-EPT)

琚文霞 硕士研究生

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   2023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

研究方向:经颅电刺激

人物-贾亚晴

贾亚晴 硕士研究生

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  2024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

研究方向:磁共振射频电磁场,磁共振电特性成像(MR-EPT)

人物-李冠甫

李冠甫 硕士研究生

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  2024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

研究方向:基于开端同轴探头法的生物组织离体介电特性测量